莫旦(1429—?) 字景周,号鲈乡,吴江越溪乡(今吴中区越溪街道莫舍村)人。明成化元年(1465)举人。博雅好古,为一方师表。曾任新昌训导、南京国子监学正,为官不久致仕归乡,年八十余卒。平生著作甚多,有《鲈乡集》《贞孝录》《学业须知》等。曾编写《吴江志》《吴江县续志》《新昌志》《嘉鱼志》《石湖志》等。莫旦修志始于景泰五年(1454),当时朝廷诏修《一统志》,莫旦负责吴江部分编写,成稿后独立成篇被后世称为《(景泰)松陵志》。因有感吴江旧志仅有《图经》一编,但记载多误,明朝虽有修志但无刻本,传抄中讹误颇多,他在《(景泰)松陵志》基础上,重立体例、目录,参考府志,历经一年编成《松陵志》,未印刻。至弘治元年(1488),方由知县孙显捐俸集资刻印,称为《(弘治)吴江志》。此志为吴江现存最早的县志,史料价值颇高。因此书成书较早,其后40多年里莫旦又采摭吴江有关内容进行增补,于正德元年(1506)成稿,得人捐助于翌年付刻刊印,称为《(正德)吴江县续志》,松陵人、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吴洪为之作序。该志现已佚失。
沈啟山(1490—1563) 字子由,号江村,吴江松陵人。明嘉靖十七年(1538),中进士,授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。后知绍兴府,将废弃的兰亭重建。又迁湖广按察副使。因不善迎奉上司,嘉靖三十二年,罢官归里后筑室结诗社自娱,研究律历、阴阳五行之学。嘉靖四十年,他参与编纂的《吴江县志》出版。是年,他目睹吴江洪水泛滥、庐舍湮没、民不聊生的惨状,立志查清水患之源。嘉靖四十三年,他著述的《吴江水考》辑成。他的著作还有《南厂志》《南船记》。
徐师曾(1517—1580) 字伯鲁,号鲁葊、鲁庵,松陵镇人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)进士。曾任兵科给事中、吏科给事中、礼科左给事中。因不满严嵩父子把持朝政,辞官归乡,在吴江城南南湖旁建南墅书庄,读书著述。著有《礼记集注》《周易演义》《易经补义》《正蒙章句》《小学史断》《宦学见闻》《湖上集》,以及医术论著数10篇;辑录《世统纪年》《六科仕籍》《经略全书》《临川文粹》《大明文钞》等。他重视地方文献,以莫旦《吴江志》为蓝本,并参考陈理《吴江志》未就稿于嘉靖二十七年(1548)编成《吴江县志》。至嘉靖三十五年,吴江知县曹一麟欲刊行本志,因缺水利、武略2门,徐师曾遂邀请松陵人、水利专家沈啟山撰写水利,吴江人、抗倭将领周大章撰写武略,合为一书,于嘉靖三十七年付梓。该志被称为《(嘉靖)吴江县志》,体例井然,记载详备,是明代诸志中的佳作。
朱儒(生卒年不详) 字宗鲁,明代吴江松陵人,徙居秀水(今浙江嘉兴)。儒以医显入都进太医院,适逢京都大疫,经朱儒救治者,活人甚众,选授太医院吏目。后积赀为院使,尝侍疾禁中。一日,神宗御文华殿暖阁,召儒切脉,儒奏:“病在肝肾,宜宽平养气,安静以养神。”神宗首肯之。自两宫太后及后妃、公主有疾,率令中涓言状,从儒授方,多效。明万历十二年(1584),朱儒编纂《太医院志》一卷,存。其所得俸入多以济困厄。若贫而就医者,不责其报,潜置金于药中,周其急。“投金入药”一时传为杏林美谈。每里中人入都,儒恋恋桑梓,有客死者,倡义经纪其丧。以其子国祚为贵,赠太子太保、大学士。年七十七卒。
叶燮(1627—1703) 字星期,号己畦,明末文学家叶绍袁幼子,吴江北厍人。自幼善诗文。清康熙九年(1670)中进士。康熙十四年,任江苏宝应县知县。任上,参加镇压三藩之乱和治理被黄河水患冲决的运河。因不能事上司,后被劾罢官,遂授徒讲学。应吴江知县郭琇之聘,纂《吴江县志》,颇得好评。著述另有《原诗》《己畦文集·诗集》。
沈彤(1688—1753) 字冠云,又字果堂,吴江松陵人。其曾祖是清顺治十二年(1655)进士沈自南。出身书香门第的沈彤,少年受业于学士何焯,后游学于张伯行、杨名时等名贤门下。沈彤读书发愤刻苦,熟读儒家经典和杂家著作,喜欢穷根问底,并将前人的各类学说贯穿其中,在折中之余寻找自己的独特见解,而且追求学以致用,以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缘于性格不喜张扬,力求淡泊,因此虽饱读经书学富五车,其才能也很少为世人知晓。清乾隆元年(1736),人到中年的沈彤被内阁学士吴家麒荐举为博学鸿词。这本是莘莘学子学而优则仕的一条快车道。然命运弄人,由于奏赋于夜半到达,沈彤来不及成诗应考,遂不入选。仕途的失意,并没有给追求淡泊明志的沈彤带来很大的打击,相反,使他更加专心于学术研究。沈彤又因吴家麒荐举参加《一统志》及《三礼》的编纂工作。书成后,沈彤被朝廷授予九品官职,然沈彤已无意为官,遂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受,告归故里。在返回吴江途中,沈彤一路游山玩水。在齐鲁,他历游泰山、泗水、孔林、颜子墓;到南阳,登桐柏山,寻访淮河源头;到浙江,过钱塘江游山阴,登越王台,谒禹陵,访贺知章故居。告归游历途中,不仅使沈彤在美好景色中寻找着文学的灵感,文学功底愈加深厚,而且使他对历史类典籍产生浓厚的兴趣,为他日后成为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和方志学家奠定良好的基础。沈彤不光在考据学的研究上建树非凡,而且在方志的编纂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。除了参加《一统志》《三礼》的编纂工作以外,他还给后人留下两部承载吴江历史的县志,分别是乾隆年间的《震泽县志》和《吴江县志》。乾隆九年(1744)秋,沈彤应吴江知县丁元正和震泽知县陈和志邀请,在松陵书院辅助翰林院编修倪师孟,共同主持《吴江县志》和《震泽县志》的编纂工作。后来倪师孟身患疾病,难于坚持工作(后于乾隆十二年病逝),实际上立纲目、举凡例以及组织开展编纂工作的重任,都落到了沈彤一人身上。一县析为两县,两本志书同时分开编纂,并且要做到“使两志可离可合”,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。针对这一实际,沈彤建议:“今县与旧县全半不同。《吴江(县)志》于全县时之事与人,宜悉载。既分,乃列其属今县者。”沈彤的观点得到倪师孟的推崇,然吴江知县丁元正认为“断以地非断以时”,因此沈彤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,《吴江县志》“于分县前之事与人,自赋役、官制外,并即今所存地编纂,而不悉载”。沈彤苦心编纂,历时两年有余,《震泽县志》于乾隆十一年(1746)成书刊印。该志连卷首共39卷、10大类、87篇,是震泽单独置县后的第一部县志。《吴江县志》也于乾隆十二年刊印,全志共分59卷、10大类、97篇。因此,乾隆年间的《震泽县志》《吴江县志》,习惯上被方志专家称为“沈彤志”。清光绪年间熊其英编纂的《吴江县续志》对这两本志书十分推崇,称赞道:“二志经纬分合有法,可为分邑修志者式。”由此可见,沈彤在县志编纂上,特别是针对当时一县析为两县的特殊情况编纂分邑志,是有所建树的。沈彤一生执着于考据研究和方志编纂等,并且许多著作都得到官方的认可,也为后人留下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。他的《吴江县志》被称为善本,连同《周官禄田考》《仪礼小疏》《春秋左传小疏》《果堂集》均录入《四库全书》;《尚书小疏》《释骨》也存目于《四库全书》。值得一提的是,沈彤还是一个大孝子。沈彤在尽孝方面也为官方及民间史册记载并称赞不已。熊其英的《吴江县续志》称之为:“彤性至孝。”沈彤一生经历了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皇朝。由于沈彤在学术研究上贡献卓越,《清代七百名人传》和清光绪《吴江县续志》等书均为其专门立传。
徐大椿(1693—1771) 一名大业,字灵胎,晚号洄溪道人,清代医学家,松陵镇人。工文辞,通晓音律、水利诸学,著有《乐府传声》。尤精医学,两度奉诏赴京诊治疑难杂症,著有《难经经释》《医学源流论》等医书30多种。参与编修乾隆《吴江县志》《震泽县志》,负责撰写疆土之界域、水,营建之塘路、桥梁,经略之治水、修塘等诸篇。
翁广平(1760—1842) 字海琛,号海村,又号莺脰渔翁,平望镇人,清著名书画家、藏书家。博学嗜古,工诗画古文,著有《听莺居文钞》。喜读外国书籍,曾得到日本史书《吾妻镜》一书数卷。该书详于政事和帝王世系,于实务类颇为不足。为深入研究日本,翁广平搜求日本国史数十种,费时7年,对《吾妻镜》加以补充、订正,撰世系表10卷,地理、风土、食货、职官、艺文、兵事20卷,五易其稿,于清嘉庆十九年(1814)书成,名《吾妻镜补》,又被称为《日本国志》,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体例规范的日本通史。他重视乡邦文献搜集,辑有《续松陵文献》。受知县唐仲冕之邀参修县志,因唐去职修志搁浅,翁广平遂将家乡平望资料编纂成《平望志》十八卷首一卷。
徐达源(1767—1846) 字岷江、无际,号山民,别号小峨山人,吴江黎里人。他豁达淡泊,轻仕途,在翰林院任待诏一年后即返里闭门著述。工诗文善绘画,所画墨梅简老疏古,山水小幅亦有独特风格。清乾隆五十年(1785),随园老人袁枚(清代诗人、散文家、文学评论家,“随园老人”为其自号)到徐家小住三日,徐达源夫妇俩均拜袁为师。徐达源著有《黎里镇志》《吴郡甫里人物考》《涧上草堂纪略》等。徐达源夫妇所居黎里镇写韵楼为吴江文物保护单位。
费伯埙(1879—1925) 名揽澄,字安定,号伯埙、觉迟,吴江松陵人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他师范毕业,回乡在私立爱德学校任教。后倡办吴江城区初等小学堂。民国元年(1912),他与薛凤昌等创办吴江县立中学,后接替薛任吴江中学校长,兼语文老师。他改革教育,开设拳术课增强学生体质,制订课外研究规划培养学生自学能力,组织学生自治会,锻炼学生自治能力。后因身体原因,改任吴江劝学所所长。在任期间,他制订教育纲要,编辑教材,编纂《吴江乡土志》。民国14年4月,患病逝世。柳亚子撰挽联云:“为一乡教育物望所归奈何早逝,于全国痛哭元勋之际又悼先生”,吴江举行追悼会,并在吴江中学校园内建“费伯埙先生纪念碑”。
陈去病(1874—1933) 原名庆林,字佩忍,又字巢南、病倩,别号垂虹亭长,近现代著名革命诗人。他大量阅读吴江和周边地区的历史旧志,写下诸多史学研究著述。民国6年(1917)受邀担任《吴江县志》总纂,主持吴江县通志局工作,并确立“《吴江县志》之作,思集莫、徐、董、屈、叶、钱、沈、凌之大成,勒为一书,以昭民国方志之模范”的修志指导思想。他亲自拟定《吴江县志》的篇目,并且刊登于报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。后因革命需要和自己的兴趣,工作重心曾发生多次转移,很难再集中精力编纂《吴江县志》。在他生命的后期,他根据所收集的入志资料撰写的志稿达百余卷。惜未能完稿。
吴燕绍(1868—1944) 字寄荃,号侮迟,吴江松陵人,著名边疆史地研究专家。清光绪二十年(1894)中进士,曾任内阁中书、理藩院主事、蒙藏院帮办。20世纪20年代起,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任讲师。由于长期从事边疆民族工作,他深感西北史地知识的不足,在工作之余,及时抄录边务章奏和蒙古、西藏、回部(新疆)的旧档,立志对中国边疆历史源流、地理沿革进行考辨梳理,完成一部清代边疆史料长编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,他是最早翻阅档案的人。通过搜集档案,他编写《西藏史地大纲》,又为《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撰写边疆类条目。经过近50年的努力,他汇集清朝有关的圣训、起居注、上谕、奏章、军机密档、图书等各类原始资料,编成《清代蒙藏回部典汇》,约1500万字,凡蒙、藏、回部的政治、经济、史地、军政、外交、宗教、风土等,无不涉及,内容极为丰富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
薛凤昌(1876—1944) 原名蛩龙,字砚耕,号公侠,吴江同里人。早年留学日本。民国元年(1912),他与费伯埙等创办吴江县立中学,任校长,未满一年即辞职。民国4年,又回任校长。民国6年冬,与柳亚子等人组织“吴江文献保存会”,保存、整理、研究乡邦文献。抗日战争前夕,赴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教授。民国30年,回同里与薛天游、陈旭旦等创办私立同文中学,任校长。民国33年春,因拒绝敌伪派驻日籍教员而被捕,惨遭酷刑、被杀害。他主要的著述有《龚定庵年谱》《松陵文徵》《籍底拾残》《游庠录》《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(与柳亚子合辑)》《邃汉斋碑帖目》《邃汉斋谜话》等。
金松岑(1874—1947) 原名懋基,又名天翮、天羽,号壮游、鹤望,笔名金一、爱自由者,自署天放楼主人,吴江同里人。少年时师顾询愚、钱词锷,习诗文。甲午战争后,他与陈去病组织“雪耻学会”,意图维新雪耻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,他在同里创办自治学社和理化音乐传习所,传授新文化。光绪二十八年,创办同川学堂。翌年,应蔡元培之邀赴沪参加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,回同里创办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。《苏报》案发,回乡筹措经费,延请律师为章太炎、邹容辩护,资助《革命军》出版。还翻译出版《三十三年落花梦》等3本书籍,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。民国元年(1912),他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。对新政府先是充满希望,继之失望。遂移居苏州,授徒讲学。民国12~13年,出任吴江县教育局局长。民国16年,任江南水利局局长,旋又离职。离职后任安徽通志馆编纂。民国21年,与陈衍等组织中国国学会,邀章太炎到苏州,与章太炎在国学会讲学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困居苏州。为摆脱汉奸纠缠,于民国27年春应聘任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教授。民国30年底,他回苏州濂溪坊,闭门著述,寄情诗歌。民国36年1月,病逝苏州。著作主要有《天放楼诗集(正续季集)》《天放楼文言(正续遗集)》《鹤舫中年政论》《孤根集》《皖志列传》《词林撷隽》《女界钟》《自由血》等。
徐蔚南(1900—1952) 原名毓麟,笔名半梅,出身于吴江盛泽儒医之家,与邵力子为邻居。他成年后先赴上海震旦学院求学,旋考取官费留学日本。回国后在上海震旦实验中学任教。后任浙江大学、上海艺术学院教授。民国12年(1923),与其兄在家乡办《新盛泽》报,宣扬新文化。列宁逝世,他撰文悼念。是时,柳亚子在黎里编《新黎里》报,两人订交,并协助柳亚子创建国民党吴江县党部。民国14年,他由沈雁冰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,翻译莫泊桑《她的一生》《印度童话集》等。民国21年,上海通志馆成立,任编纂主任。民国24年,又应叶恭绰之邀,任上海市博物馆董事、历史部主任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不为汉奸威逼利诱所动,毅然于民国31年底出走重庆,参加抗日活动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回沪主持《民国日报》的复刊工作,并担任上海通志馆副馆长、上海大东书局编纂主任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上海市文化局工作。他著有短篇小说集《奔波》《都市的男女》,散文集《春之花》,与王世颖合著散文集《龙山梦痕》,学术著作有《艺术哲学》《上海棉布》《顾绣考》,译著有《胡志明传》《苏联短篇小说选》《莫泊桑小说集》。
柳亚子(1887—1958) 吴江黎里人,近现代著名革命诗人,近代革命诗人团体——南社创办人之一。长期致力于搜集、整理吴江地区乡邦文献,民国7年(1918)冬,与同乡、图书目录学家薛凤昌发起建立松陵文献保存会,合编《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》4卷,收集吴江人著作740种,以及100余种抄本。亲自对文献进行校勘,撰写270余则,约6万字题跋。经他考订的地方志有《吴江县志》《吴江县续志》《震泽县志》等8部。在收集乡邦文献过程中,酝酿编辑《分湖全志》与《分湖诗征》《分湖文征》,虽未完成,但采辑分湖流域各地的一批甚有价值的乡邦文献,为后人撰写地方志打下了基础。20世纪30年代初,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,主持编撰《上海市通志》。到民国26年“八一三”上海市通志馆结束止,上海市通志馆出版了2本《上海研究资料》,4期《上海市通志馆期刊》和3部《上海市年鉴》。新中国成立初,他将一生收藏的文献资料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。
范烟桥(1894—1967) 名镛,字味韶,号烟桥,别署含凉、鸱夷、西灶、乔木、愁城侠客,吴江同里人。他少年师事金松岑,后入苏州草桥中学读书。清宣统三年(1911),加入南社。在家乡创办同南社,入社者五百余人,编印《同南》,刊登社友诗文词,每年一集,凡十集。民国2年(1913),范烟桥入南京国民大学,肄业后回吴江任小学教员,曾任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。民国11年,在同里创办《吴江》报,宣传新思想、新文化。同年,迁居苏州,在东吴大学任教员。民国29年,任金星影业公司文书,为国华影业公司编电影《西厢记》《三笑》等。后两公司被日本人收买,他愤而辞职。民国32年,至大夏大学任教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《文汇报》复刊,负责总务,主编《文汇画刊》。后又回苏州东吴大学任教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,他在省立苏州中学任教。1955年,任苏州市文化处处长,后任局长,参与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筹备工作。1958年,任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,参与苏州博物馆的筹备。1960年,该馆成立,由他主持设计馆内苏州历史文物陈设。他还先后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员会副主委、秘书长和政协苏州市委员会副秘书长,苏州市第二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他受到不公正待遇,1967年3月因心肌梗塞逝世。主要著作有《诗学入门》《中国小说史》《吴江县乡土志》《北行杂诗》和小说《忠义大侠》《江南豪杰》以及笔记《茶叶歇》等30余种。其藏书、手稿计46种243册,由家属捐赠给苏州大学。
张润凤(1927—2014) 女,山东文登人。民国25年(1936)至民国30年6月在山东省文登县侯家区南崖子村绣花工厂工作。民国30年7月在文登县侯家区南崖子村妇救会工作,先后任妇救会大组长、会长、支部宣传委员等职务。民国38年1~4月,任山东文登大河区妇救会干事。5月,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。6月至1954年8月,先后任吴江县盛泽、严墓、黎里区委宣传干事、组织委员、监察书记等职务。1954年8月至1959年8月,在中共吴江县委干校任组织员、总支书记。1961年9月至1968年6月,任中共吴江县委党校总支副书记、书记。1968年6月至1969年6月,任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干部。1969年6月至1983年3月,任吴江县档案馆副馆长(主持工作)、支部书记。1983年4月离休。